临终五大遗憾与积极心理学的深度关联
探讨澳大利亚临终关怀中心护士Bronnie Ware记录的五大遗憾,并分析其与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的关联。
Posted by
AlexRelated reading
The Power of Love and Emotional Stability
Explore how love, emotional richness, and resilience lead to a balanced and fulfilling life through stability, forgiveness, and purpose.
Social Norms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Shaping Behavior and Fostering Well-Being
Explore how social norms influence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well-being, and how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harness these norms for collective growth and happiness.
Sonder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Finding Depth in Everyday Interactions
Explore how the concept of sonder enhances empathy, gratitude, and purpose, using positive psychology to deepen connections and well-being.
Latest articles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谷翔平的成长环境、目标管理、自我调节与心理韧性,探讨他在投打二刀流道路上的成功关键。
微小的举动能够改变世界:积极心理学如何解释善意与连结的巨大影响力
探讨微小的善意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带来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促进社会的正向变化。
Luigi Mangione: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from Elite Student to Crime Suspect
Luigi Mangione's behaviors and viewpoints are not merely manifestations of personal psychological issues but also reflect broader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in modern society, such as the decline of autonomy, social isolation, and resistance against systemic injustice. Addressing these issues requires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encompassing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strategies to ensure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and societal harmony
临终关怀中的五大遗憾
在澳大利亚的一家临终关怀中心,有一位名叫 Bronnie Ware 的护士(也有资料并未明确标明其姓名,但通常引述为 Bronnie Ware),她多年来专门照顾即将离世的病人。她通过与这些临终病人的深度对话,记录并整理了他们最常提及的遗憾,并将其归纳为五大方面:
- 我希望我有勇气过忠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别人期望我过的人生;
- 我希望我以前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更高效地工作;
- 我希望我有足够的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 我希望我能够和我的朋友们一直保持联系;
- 我希望我已经让自己更快乐一些。
当我们细读这五大遗憾时,很容易发现,每一个“遗憾”都直指人类最本真的需求:做自己、珍惜时间、真实表达情感、维系重要关系,以及追求真正的内心幸福。这些也恰恰是积极心理学中极为重视的部分。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与“五大遗憾”的关联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等人开创,旨在研究人类幸福、意义、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塞利格曼在他的著作《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以及后续提出的“PERMA”模型中,倡导从积极情感(Positive Emotion)、投入感(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以及成就(Accomplishment)五大领域着手,提高个体整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将“五大遗憾”与积极心理学理念相对照,我们能看到它们的紧密联系:
❤忠实于自己的人生
对应积极心理学中“意义”(Meaning)和“真实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的核心价值。唯有当一个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遵从内心深处的渴望与价值观,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方向与意义。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强调的“真实自我”(Real Self)概念一样,能够“做自己”是通往幸福的必要路径。而一旦我们活在他人期待或社会框架的束缚下,就容易忽视内心需求,使得生命变得不完整。
❤选择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减少无休止的忙碌与工作
虽然投入工作是“成就”(Accomplishment)的一种体现,但如果被工作占据了全部生活,就容易忽视了“积极情感”(Positive Emotion)和“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等其他关键领域。许多人在弥留之际才发现自己忙碌了一生,却忽略了家庭、友谊或个人兴趣。唯有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获得更持久的幸福。
❤勇敢地表达真实感受
这与积极心理学中对“情绪识别”和“健康情感表达”的重视不谋而合。当我们不敢表达内心的想法或情感,往往会积聚负面情绪,降低幸福感。心理学家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探讨脆弱与真实时强调,“脆弱是一切创新与改变的根本”,表达真实想法与感受,才能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也能让自己更自由、更完整。
❤维系真实而持久的友谊
在塞利格曼的“PERMA”模型中,“R”即“Relationships”(人际关系)。友谊、亲情与陪伴是幸福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临终时,我们最怀念的,往往并不是那些瞬息而过的成功或金钱,而是曾给予我们陪伴、温暖与支持的人。那些长久的友情与亲情是一份无形的宝藏,值得我们在有生之年去珍惜与经营。
❤让自己更快乐一些
这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直接呼应。幸福或快乐并非功利主义的享乐,而是一种对生活积极、深刻的体验。正如塞利格曼提出的要从多方面构建“幸福感”:享受当下的美好(Positive Emotion)、沉浸于我们热爱的事物(Engagement)、与重要的人建立深刻的人际连接(Relationships)、活出自己的意义(Meaning),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成就感(Accomplishment)。让自己“更快乐一些”,就是允许自己不断地去挖掘、创造、感受,并最终体验到由内而外的满足。
❤从积极心理学中汲取力量:如何减少临终遗憾?
明确自我价值观,活出真我
认识自己的内在需求,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向,审视是否在活着别人期望的剧本。或许可以借助写日记、做冥想或寻找心理咨询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坚定地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维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工作固然重要,但如同《哈佛商业评论》曾提及的“适度越界”理论,过度专注工作的同时,我们可能错失与家人、朋友、爱人相处的宝贵时光。建立合理的时间管理制度,比如每天、每周都留出一段固定的休息或陪伴时间,给自己真正的放松与社交空间。
❤练习真诚表达,打破沟通壁垒
敢于说出“我觉得很难过”“我有点害怕”“我想尝试不同的事情”等真实情绪,是一种勇气。可以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技巧,先体察自我感受,再以平和的方式表达给他人。只有真诚的沟通,才能收获更扎实的人际连结。
❤重视人际关系并用心经营
多拨一个电话,多写一封问候邮件,或者利用社交媒体与旧友联系,都是很好的方式。与其等到遗憾发生,不如提早表达心意。好好地约见老朋友、关心身边人,建立与维持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关系,让彼此温暖相伴。
❤把“快乐”当作一种需要用心培养的能力
幸福、快乐并不是外界给予,而是自己用心去经营、发现与创造。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多关注自己每天的“微幸福”时刻,如早餐的美味、微风拂面的舒适、在阅读中获得的启发等。当我们学会捕捉并欣赏生活中的小确幸,整个世界也会因我们的关注而变得更加亮丽。
感恩我们当前都在热爱的事业里无限专注和投入,或许,每个人都难免会有些遗憾,但若能在当下及时地觉察,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加以改变和实践,就能在生命终点到来之前,尽量减少那些让我们耿耿于怀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生死的必然性,却可以改变生命进程中的选择。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之上找到更多的意义。”当我们依循内心、真诚待人、珍惜美好,或许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收获更持久、更丰富的幸福感。
愿我们都能带着觉察与勇气,去活出忠实于自己的每一天,让未来少些遗憾、多些坦然,让人生在终点回首时,依然有笑容与满足。